04.12.2015 00:00:00 来源:人文艺术系 浏览数:0
作为新一代的中国设计师,Masha Ma不纠结于民族和代际身份,她的设计因超越国籍而得到国际时装体系的认可。眼下,混乱而巨大的中国市场将带给她和她的同伴创造历史的机会。
至今对这个问题记忆犹新,那是她初创同名品牌时期——大约在2012到2013年,她在巴黎接受访问,当记者提出这个质疑时,她一时的反应是「怎么问这么奇怪的问题」。
当年,她不屑回答这个问题,而现在,她和提问者达成和解,「其实也代表了大众的一些疑惑吧。」
理解这个小故事需要对中国的时装设计历史做一番梳理:由于缺乏西方时尚产业的深厚根基,中国的品牌服装历史非常短暂。很长一段时期,中国有裁缝而无设计师。1980年代,中国产生了第一批时装设计师,而这一代人走向国际舞台依赖的是西方对中国刻板化的好奇。1989年,女演员马羚以「京剧脸谱」为灵感设计的服装在巴黎引起轰动。直到现在,龙、凤、青花瓷、东北的红绿被面这些中国传统元素的拼贴依然是中国本土设计师在西方博取眼球的方法。
但在Masha Ma的设计作品中,人们很难觅到具体的中国符号。她的作品可以与西方设计师的作品放在同一个语境下讨论——概念、面料、线条、廓形,以及服装背后呈现出的对现代社会的思考。《纽约时报》对她的作品曾给出高度的肯定:「Masha Ma, 不仅是中国制造,更是来自中国的设计,通过精细的手工和结构感的轮廓体现出强烈的女性气质。」
「设计应该是凌驾于国籍之上的。」这个一袭黑衣的年轻设计师接受《人物》记者采访时语速飞快、凌厉逼人,她的短发笔直乌黑,一大半遮住左脸。同样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她的眉毛,她遮盖住原有的眉型,只画一小笔尖细上挑的黑色一字。对「中国身份」这个缠绕她许久的问题,她有许多话可讲,但又略显无奈,因为她从来没有为此感到困惑和负累,「那种比较有不安全感的身份问题,至少在我身上不太有这样明确感受到的痛苦吧。」
与上一代本土设计师不同,MashaMa从青少年时期就接受了完整的西方时装设计训练,并在欧洲建立品牌,她不是西方时尚产业的「闯入者」,她本身就身处其中。16岁时,Masha Ma前往英国留学,从600名申请者中脱颖而出,成为英国圣马丁艺术学院女装设计系录取的6人之一。圣马丁艺术学院是全世界公认最好的艺术与设计学校,培养出了Alexander McQueen、Stella McCartney等时尚设计大师。
MashaMa真正引起时尚圈的关注是在2012年,她作为最年轻的中国设计师在巴黎时装周官方日程发布了同名品牌作品——这意味着她的自创品牌甫一问世就被最苛刻的巴黎时装工会认可了。当时,巴黎时装工会的秘书长在Masha Ma的公关公司看到她的设计,非常喜欢,当即给她打去了电话。Masha Ma告诉《人物》,运气对年轻人当然重要,她从出道开始似乎就没有经历过特别痛苦的等待和审视,而「很多人等了10年都进不去(巴黎)」。
如果说有一把钥匙令MashaMa逐渐掌握如何打通中西方的设计语言,那么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便是其中的关键所在。苏州博物馆用现代的开放式钢结构、木作和涂料组成的顶棚系统取代了过去的木梁和木椽构架系统,遍布几何结构,但整体构思仍然是东方式的——「从一个窗户往外看这个景,它就变成了一幅画。」这让Masha Ma深受启发,「中国精髓的原核」是「在意不在形」,「是从内而外地表达一种感情,从来不是具象的、符号化的。」
2015年,她以「苏州博物馆」为题,在设计上运用大地色系搭配几何建筑风格的线条印花,呈现出一种摩登现代的中国元素。而在惯用的明朗线条之外,又加入了层层叠叠的繁复设计,似乎可见苏州园林的石山、水以及斑驳的墙。「欧洲人看了觉得很中国,但中国人认为这很欧洲。」今年7月,她接受英国《卫报》采访时谈起这个系列的设计,「这恰恰是我想要的反馈——一种文化困惑。」